小吴武社火

三晋大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朝历代,涌现出武术名族英雄。为了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犯和骚扰,民间出现自发的练武强身,保家卫国的社会风气,一直以来三晋大地保存着平时强身健体,战时杀敌的全民皆兵的尚武精神。

武社火是山西独有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随着晋商发展的东移,将其独特的“武社火”带到了全国各地,春节、元宵节的武社火活动就是尚武风俗的沉淀和缩影,影响了几代人。

其中,作为代表人的党守正其祖父与父亲在北京做生意时曾参加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战争。抗日战争时期,赵凤山曾给西山游击队送信,半路以挑行李的鞭杆与日本人周旋,最后出色完成任务。这些都体现了全民尚武的优势、特点。小吴村武社火影响很大,解放后国家支持,正月在小店镇多家商铺排长凳,小吴社火全套打完才让通过。1970年后曾在介休绵山、南郊张花、张花营、傅山园等多地演练,得到百姓认可。

吴润贵在2008年太原电视台老爸老妈节目中脱颖而出,双刀“双龙裹柱”被定为2009年太原台春节晚会指定节目。2017年吴润贵在坞城晋剧团“大脚皇后”中扮演的孙悟空以‘闪化棍’博得三起三落的掌声。从此结束了地方戏‘票儿班’无武戏的局面。

小吴村延续了战乱年间留下的尚武精神,同时又传承、整理、完善了许多武艺,并以表演的方式---‘武社火’来供人观赏,在健身之余,极大地丰富了百姓文化生活,让古老的文化在三晋大地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小吴武社火历史渊源:

双刀(双龙裹柱),由清源杨永蔚传郝武成,再传吴锡金,传吴润贵、吴增产,能考证的郝武成已超100年。

闪化棍,渊源于小吴村祖传老套路,能考证的吴金喜传党守正,传吴金福,吴润贵。

古老的套路由实战逐渐演化表演。

形成表演娱乐形式约有150年。

小吴武社火基本内容:

双龙裹柱:一、气势;二、双龙出洞;三、蝴蝶双飞;四、白蛇吐信;五、白蟒翻身;六、左缠头裹脑;七、右缠头裹脑;八、风沙扑面;九、架刀反刺;十、束身抽刀;十一、撩沙裹面;十二、蛟龙纽扣;十三、左顾右盼;十四、风卷残云;十五、双龙裹柱;十六、收势。

闪化棍:一、车轮滚滚;二、缠丝腿;三、定海神针;四、紫燕双翻;五、阴阳转换;六、四面玲玲;七、里裹外翻;八、闪化棍;九、缠丝腿;十、定海神针;十一、金鸡缠脖;十二、仆步大虎势;十三、云拨棍,十四、收势。

小吴武社火主要特征:

双刀(双龙裹柱):刀招沉猛,刀法大开大阔,变化自如,威力不减,所谓单刀看手,双刀看走(肘)。在刀法中持刀手及步法极为重要。

棍(闪化棍):棍法在技不在力,身法游走自如,棍法绵密紧凑,巧进巧退,发劲威猛,收放自如。套路编排结构合理,攻防转换起伏跌宕,顺畅自如,变化多端,具有实战和观赏价值。

武社火的重要价值:

在过去战乱年间,村民修炼武术是为上战场杀敌立功,保家卫国,遇到土匪作乱,又可保护村庄,保护家人。

而在当今盛世,尚武精神延续下来,人们平时练习,强身健体,每年春节期间聚到一起,表演娱乐,老老少少,绽颜欢笑,并且在吴润贵的推动下,已将武戏融入到地方戏曲(票儿班),得到了各种娱乐场合的欢迎,大大丰富了民间百姓的文化生活。

现代生活节奏快,娱乐形式多样化,传统民俗逐渐被挤压生存空间,部分已有流失,急待保护。

武社火的存续状况:

解放前,村民尊武爱武,参与者众多,套路器械五花八门。七八十年代,练习和上场表演的有三四十人。直到现在仍然坚持的有十多人。

表演套路现存有双刀(双龙裹柱)、闪化棍、南阳刀群枪、三节棍对枪、双手稍进枪、双扎矛、滚地枪等等。

小吴武社火传承谱系:

双刀(双龙裹柱),由清源杨永蔚传郝武成,再传吴锡金,传吴润贵、吴增产,传汪恒、霍林珍

闪化棍,渊源于小吴村祖传老套路,能考证的吴金喜传党守正,传吴金福,吴润贵,吴润贵传郭变风、李宝林、史丁香、陈国花、阎林秀、郭风莲、李朋英、王富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