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活”起来:让文化遗产走进生活
融入时代 融入生活不可移动文物76万余处,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87万项,地方戏曲剧种348个,革命遗址3.3万多处,抗战文物保护单位2194处,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52项,位居世界第二,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遗产39项,位居世界第一……这不是简单
07-10
18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价值结构问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价值结构问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方法论思考杨 亮1, 张纪群2(1.山东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济南 250014;2.山东大学 机械学院,济南 250061)摘 要:为避免“非遗”研究仅仅局限于民间创作这一狭小的研究空间,有必要把它纳入文化科学这个大范畴里,其研究就
07-10
18
-
科学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念和若...
科学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念和若干专业问题的再思考简万宁(澳门科技大学 中国澳门)内容提要: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但是概念及若干专业问题还有待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缓冲区”,不具“唯一性”而具“游移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化空间”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07-10
18
-
感受生活的民俗学
民俗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将民俗记述为文本资料,然后依据这些资料进行两个方向的实证研究:一个方向是分析其语言的形式,建构起民俗文化的类型和变异的规律;另一个方向是阐释其语言的意义,评价其中的思想感情、艺术特征和历史认识价值等。但是这两个研究方向一旦分道扬镳,就常常不能再对接成一个完整的民俗。这可能
07-10
18
-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承——基于非遗社会实践与现象的观察思考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承——基于非遗社会实践与现象的观察思考乔晓光,苏欢[摘 要] 国家的现代化开启了新时代,电话和网络普及、农民工大潮、城乡差距缩小……种种因素造就了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冲击着传统乡村生活。与此同时,我们国家迎来了文化遗产时代,非遗保护逐渐进入常态化。互联网时代与文化遗产时代的相遇产生了
07-10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