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感受生活的民俗学
民俗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将民俗记述为文本资料,然后依据这些资料进行两个方向的实证研究:一个方向是分析其语言的形式,建构起民俗文化的类型和变异的规律;另一个方向是阐释其语言的意义,评价其中的思想感情、艺术特征和历史认识价值等。但是这两个研究方向一旦分道扬镳,就常常不能再对接成一个完整的民俗。这可能
07-10
18
-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承——基于非遗社会实践与现象的观察思考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承——基于非遗社会实践与现象的观察思考乔晓光,苏欢[摘 要] 国家的现代化开启了新时代,电话和网络普及、农民工大潮、城乡差距缩小……种种因素造就了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冲击着传统乡村生活。与此同时,我们国家迎来了文化遗产时代,非遗保护逐渐进入常态化。互联网时代与文化遗产时代的相遇产生了
07-10
18
-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评价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评价王 萍 , 刘 敏 , 刘慧娣(太原师范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摘要: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市区和97个县级地区为评价单元,基于昂普理论,从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程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空间载体综合景观、投资环境3个方面建立区域非物质文化
07-10
18
-
中国“三大史诗”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新进展
中国“三大史诗”——“格萨(斯)尔”“玛纳斯”“江格尔”被誉为“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均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专家表示,在以民间为基础、以政府为后盾、以学界为智库的三重互动保护模式下,我国“三大史诗”保护工作取得许多实质性进展。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国史诗学学科建设,推动中国多民
07-10
18
-
我国青少年群体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现状
我国青少年群体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现状张永广 尚晓梅(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湖北人民出版社)[摘 要]在当前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青少年群体担负着重要角色。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群体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路径与具体实践主要表现在:非遗进课堂、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假期以及非遗上舞台等方面。各级部门
07-10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