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哪些范围?
1. 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2. 传统表演艺术。
3. 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艺技能。
6. 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其内容分为十大类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特点?
非物质物化遗产的特点包括:独特性、活态流变性、传承性、综合性、民族性、地域性。
五、“文化遗产日”的由来?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六、为什么要搜集、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文化财富,保护好、传承好能给我们带来财富;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加之外来文化的影响等等,给一向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文化传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之逐渐地或部分地失去了生存与繁荣的土壤,大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由于传承人的逝去而濒于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因非法走私而流失境外,以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手段、范围与力度,也已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的客观现实。因此,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七、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根据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05〕18号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
八、中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哪些?
我国目前是全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项目最多的国家。共有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31项,包括: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蒙古跨国项目)、中国雕版印刷技艺、汉字书法、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格萨(斯)尔、侗族大歌、花儿、玛纳斯、蒙古族呼麦、南音、热贡艺术、中国蚕桑丝织、端午节、妈祖信俗、金石篆刻、南京云锦织造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宣纸制作技艺、藏戏、西安鼓乐、粤剧、中医针灸、京剧、中国皮影戏、珠算、二十四节气。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共7项,包括: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中国木活字印刷技术、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赫哲族伊玛堪。列入优秀实践名册的项目共1项,为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