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俊宝-太原秧歌传承人

太原秧歌是在太原民间小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民间小戏种,太原秧歌曲调繁多且优美动听,其形成年代是在清末民国初期,其剧目分大剧目和小剧目两部分,大剧目反映的是历史题材,小剧目反映的是劳动和爱情生活。

太原秧歌的演唱内容来自于社会生活和历史故事,其唱腔和道白口语化、生活化,非常富有地域特点,容易引起共鸣和回忆,具有浓厚的群众基础,群众十分认同。

太原秧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大小剧种的混合产物,用歌演大剧目,尤其武打戏,在小剧种中过去不多存在。

丑旦即近似三花脸脸谱的老旦,她的表演比彩旦更彩旦,根据不同性格,她们有时挂辣椒耳坠,梳牛角辫等,这一行当是太原秧歌独有的,这是秧歌艺人为直接提示人物性格而精心设计,而流传下来并成为一种模式。

太原秧歌第一代传承人:王三狗,晋源区北瓦窑村人;牛五十,晋源晋祠镇张村人,出生与谢世的时间不详,他们是太原秧歌第一代代表人物。他们的主要功绩在于清末将太原秧歌小剧目搬上舞台(当时人们称编半圈即用木棍将高于地面的土台围起来,中间演同,四周观看),上演的代表剧目有《刘三推车》、《小赶会》、《姐妹俩》、《十二月采花》、《捣米》等。

第二代传承人:杨香五,艺名“真只生”,小店村人生于清同治年间,1945年谢世;潘牛石,晋祠王郭村人,生于清同年间,1952年谢世。他们的主要功绩是将晋剧的优秀大剧目移植进秧歌这一小剧种中,既丰富了秧歌的剧目,又使其伴奏及表演动作规范化。

第三代传人:杜二清,晋祠南张村人,武生,生于1924年2001年谢世;,焦铁娃,小旦,小店东里解人,生于1926年,2004年谢世,他们是太原秧歌的优秀演员,当地称“名丸”。他们农闲季节到太原各地及寿阳、兴县等地演出、宣传了太原秧歌,而且口传剧目二十几个,使太原秧歌后继有人。他们主要代表剧目《游湖》、《庆顶珠》、《翠屏山》等。

第四代传人:张宝金,农民作曲家,晋源镇人,生于1941年;付瑞梅,南郊剧团,小旦,小店村人,生于1940年,他们是太原秧歌第四代传人代表。

他们的主要贡献是给这一小剧种成功加进文场伴奏,并对唱腔进行改革,使其更加流畅、动听,他们排演的现代戏《争参军》参加了华北地区歌话剧调演,并受到刘少奇主席等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第五代传人:乔俊宝,小店区张花村人,生于1954年1月,国家二级编剧,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的艺术类专家;刘卯生,小店区张花村人,生于1952年,国家二级作曲,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的艺术类专家,他们对太原秧歌进一步进行挖掘整理,使其很好传承并适应时代要求,他们编排的秧歌小戏《换鸡》、《一袋谷种》获全国第七和第十一届群星奖,《搬家》获省调演一等奖第一名,《割田》获省调演二等奖。

乔俊宝出生于秧歌世家,从事太原秧歌的演出、挖掘、整理、改编、创作、传承工作已有40多年,12岁登台参加“太原秧歌”的演出到70年代末参加了《太原秧歌音乐汇编》的收集、整理工作。在几位“太原秧歌”老艺人去世前,抢录了许多珍贵资料。80年代中期潜心收集、改编“太原秧歌”传统剧目和创新剧目,共收集传统剧目剧本80多个,在历史上第一次编辑出版了《太原秧歌剧集》。


传承人乔俊宝集演员、文武场及编剧于一身,是“太原秧歌”这一小剧种的多面手,扮演小生英俊倜傥,表演逼真,串演三花脸浑身是戏。

乔俊宝个人成就:

1、参与挖掘、整理了《太原秧歌音乐汇编》,抢救了濒临灭绝的音乐资料;

2、改编和创新“太原秧歌”剧目多部,多次获国家和省、市小戏汇演大奖;

3、30多年收集“太原秧歌”剧本80多个并出版《太原秧歌剧集》;

4、培养“太原秧歌”人才50多个。由于成绩突出,近年被评为“山西十大创新人物”、“太原市杰出艺术家”、“太原市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太原市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太原市优秀人才”(并州英才)、“太原市十大创新人物”并多次荣立省、市一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