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潇河沃土
潇河,古水名,本地人叫小河,古书上的名称是洞涡河。 洞涡二字音如“同过”(或“同戈”、“铜锅”)。 土名小河二字有点不大雅致,1945 年由官方取同音字定名为潇河。潇河主流发源地在昔阳县马道岭,过寿阳有龙泉河、白马河汇入,到了榆次有龙门河、涂河汇入,全长 147 公里,其中,小店区境内长18.2 公里。 在小店区境内流经北格镇、刘家堡乡。 北格镇辖 18 个行政村, 据 2012 年区统计局统计, 全镇总面积 67.61 平方公里,13626 户,38984 人, 耕地 6405.24 公顷。 刘家堡乡辖 13 个行政村, 全乡总面积45.6 平方公里,12758 户,35139 人,耕地 2795.37 公顷。现在的潇河,常年流的只余少量污水。 过去,河水长流。 进入冬天,沿岸村庄搭几座草桥或冰桥渡过。 一年中,雨季汛期要发洪水多次。 乡民一见东山有闪电响雷,总会说:“河涨要来了! ”河涨就是洪水爆发。洪水从榆次东部海拔 800 米以上的高度直泻而下,冲击到海拔 760 米的平川,落差三四十米,在二十里不到的流域内来势凶猛,横冲直撞,四出泛滥,因此河道变迁幅度很大,从小店镇以南直到徐沟镇北关,四五十里宽的地域几乎都曾有潇河改道的河道。 只在明代正德年间到清代咸丰年间前后三百多年内,潇河曾大泛滥七次,并且几次改道。 大的泛滥改道,如明嘉靖年间,潇河从郜村以下改道,经辛村南、梁家庄和潇河沃土王荣祖。
北格之间,侯家寨村南、经西草寨和柳林庄,西流至监军庄村南入汾河;清雍正年间,潇河从侯家寨村南改道,经同过和三贤村之间,东、西里解村南,西流至洛阳村北入汾河;清道光年间,潇河从张花村南改道西流,经张花营、南格、戴家堡村南、石沟村北、洛阳村东、王家堡和南
马之间南流,经徐沟县长头村入汾河;民国年间,潇河从戴家堡村南改道西流,经石沟村南、吴家堡、王家堡村北,洛阳村和南马村之间,西流入汾河。新中国成立后,潇河经过治理再没发生洪水泛滥和改道。 但 1957年修成敦化大闸拦洪蓄水,潇河张花营段已成悬河。洪水泛滥,给这一带地方造成灾害,但是也会淤积一层厚厚的胶泥(粘土),最多时一年就可以淤积一二尺厚。 淤积层夹杂些上游山区的羊粪和腐败物,增加了土地的肥力,又压盐碱,对改良土壤有利。 这种胶泥冬天冻成一层层碎片,很容易收刮起来,用以和煤泥添火,是最好的烧土,俗话叫“药(音 yue)只”。洪水泛滥淤积,使田野土层年年增高,而村庄内部地面相对低下,被洪水淹没的危机随时存在, 于是各村庄房舍圈外筑起土堤护村,俗称坝堰、护村堰,高度一般比村内地面高出两米左右,堰顶宽可通行一辆马车,内外两侧零星栽树,四面出入道口开豁,通行马车、行人,遇洪水泛滥时临时堵塞。
过去,平时行人可挽起裤子或让“背河的”背上渡河;水大时,到渡口乘木船到对岸;在水流猛急时,则两岸架起纤索,固定船行线,然后用大铁环套到纤索上,牵引船体载人通行。 开船户都是世袭专业,免费服务,只是到年底时向通行农户所在村庄收取些粮食,以维持生计。河水澄清纯净,适宜做豆腐,因此豆腐坊专门置水车拉潇河水用。冬天河水结冰,有人凿大块冰放入冰窖,上覆木头锯末埋入土中,到暑天取出敲碎零售,供人解暑,这就是原始的天然冷饮。 河水有野鱼,常有人捞取。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 北格和刘家堡两个乡镇的农产品丰富,是太原市的粮食丰产区和蔬菜生产基地,充分地供应了太原市民的生活需求。 像流涧的大葱,戴家堡的红薯、大葱,都是著名的特产。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源涡水库兴建。 太原市和晋中受益范围内的农村,都派出民工参与劳动,完全依靠人力肩挑车推,筑成土方大坝,拦蓄上游洪水,有计划地分配使用。 但是,水库截断了自流水源,潇河下游的河水时有时断,用水越来越窘迫。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引汾河水灌溉的水利设施日臻完善,三斗渠、六斗渠、太榆退水渠分别穿潇河而过,下游的用水问题得以解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央“三农”政策指引下,农村生气勃勃,农业产量大幅提高,农民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近年,农村开始发展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呈现一派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形势。
晋阳城始见于历史记载是公元前 497 年。 此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晋阳城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秦汉时为北方边防重镇;南北朝时为东魏霸府、北齐别都;唐代时为北都、北京,与东都洛阳、西都长安齐名,并称“三京”;五代时后唐以晋阳为西京、北都,后晋定晋阳为北京。秦汉时,北方游牧民族逐渐强盛起来,常由雁门进入,沿汾河东岸南下骚扰,直指中原汉王朝,晋阳城就成为北方游牧民族争夺的战略要地,晋阳城也就成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屏障。 现今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境内的古晋安寨、柳林寨就成为晋阳城东南面的防御要地。据史书记载,后唐清泰三年(936 年),契丹南侵,契丹主率众自雁门而南进兵。 石敬瑭于清泰元年授太原节度使、北京留守,镇守太原,因后唐帝猜忌,改授郓州节度使,进封赵国公,后唐帝降诏促石敬瑭赴任,石敬瑭疑心惧诛,遂拒后唐帝之命,后唐帝以石敬瑭不奉诏,降旨削夺官爵,即诏晋州刺史、北面副招讨使张敬达领兵围石敬瑭于晋阳。契丹南侵至晋阳城东南的晋安寨、柳林寨一带,与后唐刘行舟、符彦卿等战,张敬达、杨光远为契丹伏兵所断,后唐兵大败,死者万人,退守晋安寨,契丹主住进了附近的柳林寨。 石敬瑭被围于晋阳时,就暗中向契丹主求援,契丹主遣人“约以中秋赴义”,后唐兵被围于晋安寨(古代战略要地交通要道),石敬瑭当夜就和契丹主相见,约为父子。 第二天,石敬瑭与契丹围晋安寨,契丹主耶律德光封石敬瑭为晋王。 后唐张敬达、杨光远在晋安寨被围 80余日,内外隔绝,军储殆尽,杨光远等劝张敬达出降,张敬达至死不变,后杨光远杀张敬达投降了契丹。 当年 11 月, 石敬瑭就割燕云十六州(今山西北部、河北中部)予契丹,岁贡帛 30 万匹,并称契丹主为“义父”,自称“儿皇帝”,契丹主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并命筑坛。 《通鉴》作筑坛柳林,石敬瑭在契丹主保驾下,在契丹主所住的柳林寨筑坛称帝,史称后晋,定都开封。这次历史事件中的晋安寨、柳林寨在现今什么地方呢?据山西大学靳生禾教授考证,五代后唐与契丹之战的晋安寨就在现在的刘家堡乡监军庄村一带。 现在的监军庄村东南面有一片耕地,地名叫教场地,很有可能就是晋安寨驻军的教场。 地名是有延续性的,晋安寨自古延续到明清,一直是晋安乡治所在。 据清光绪《徐沟县志》记载:“金大定二年,东割平晋县(宋初把太原县治所在的晋阳城毁后,在汾东现今城西村东面置平晋县)断金乡一十三村……置为县。 ”又据明永乐《太原府志》记载:“太原县,太安乡,在县东。 断金乡,在县南。 晋安乡,在县东南。 垂棘东乡,在县西南。 垂棘西乡,在县西南。 使相南乡,在县西北。 使相北乡,在县西北。 ”现今监军庄村一带的古晋安寨即晋安乡治所在无疑。柳林寨,即现今刘家堡乡西柳林村、东柳林村,古代为一个村,名为柳林,即柳林寨,不知何年,汾河洪水把柳林冲为两个村,在西的为西柳林庄村,在东的为东柳林庄村。 契丹主围晋安寨,住进附近的柳林寨。 现在的东西柳林就和监军庄村为近邻。 现在东柳林村东北面,有一片耕地叫堰北地,另一片耕地叫门转地,堰很可能是柳林寨的土围墙,年长日久,成为一条土堰。 门转地,有门才有门转,门转地很可能就是柳林寨的一个寨门的门转所在。 寨门外有一片耕地,叫砚盘地,实为一片高台地,从古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引水浇地水就上不了砚盘地,直到1964 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才把这片高台地起高垫低, 辟为平古代战略要地交通要道。
潇乡风韵地,这片高台地很可能就是石敬瑭筑坛称帝的遗址。北格镇自古就是交通要道。 宋初毁晋阳城后置平晋县,形成太原城经平晋县城到北格以达山西南部的一条交通要道。 明初复建太原县城后,太原县城东南面的一条官道,从太原县南门出,到武家寨过汾河,经北格镇的西蒲、东蒲、侯家寨、三贤到北格达徐沟向南,是太原县城到山西南部的一条交通要道。 清代建成京城到西安的京西官道,包括从太原经小店到北格、 徐沟向南的重要官道。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西巡到北格,书“秀眉”二字赠耆老马电。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挟光绪帝西逃经北格,并在北格南头韦记店打尖后到徐沟继续西逃。 这些都说明,北格镇自古就有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北格镇由于地处交通要道上,境内广布古堡、营寨、墩台、铺地、汛地等军事、交通设施。古堡均筑于明代嘉靖十九年:辛村堡,高一丈八尺,周一百六十丈;南格堡,高二丈,周二百丈;张花营堡,高二丈二尺,周八十丈。 营寨,张花营,既为军屯,又筑堡寨;侯家寨,为太原县“九营十八寨”之一。 墩台,也称烽火台,北格境内的古烽火台父亲筑于清同治六年:北格烽火台,俗称东台,北望流涧,南望徐沟北烽火台;流涧烽火台,北望小店,南望北格。 烽火台,是军队报警设施,遇警,白天冒烟、夜间点火,逐台报警达太原城。 铺地,即县境内之驿站,派有递兵,以递公文。 三贤铺为太原县中路五铺之一,从太原城到三贤铺地,再到徐沟境内同戈驿站南下。 汛地,即分汛设防地,明清时军队驻防之地,每汛派兵 3 名,检查盘问来往行人。 北格镇北格、流涧为汛地。
潇河流域一带,村名渊源非常久远。 在古代,氏族不断繁衍发展,族人不断增加,为了生存,就要通过迁徙扩展生存空间。 此后,由于灾荒、战乱,人类聚居地的在不断变化,经过很长时间,人类聚居地逐渐固定。 人类生存范围扩大了,为了方便交往,就需要识别各个聚居地,依据聚居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氏族姓氏等起个地名,直到隋代,才有了村名。公元前 497 年,古晋阳城问世。 此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争夺中原的战争不断,晋阳城这个北方的边防重镇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北格镇、刘家堡乡,地居晋阳城附近,长期处于争战不断、兵荒马乱之中,百姓遭殃,四散逃亡。 战乱中,战败者又裹挟太原的百姓去往山东、河南等地,太原一带人口消耗惨重,田地荒芜,直到明初,太原一带才基本没有了战乱,也没有了旷日持久的灾荒,有了一个相对安居的环境。北格镇、刘家堡乡的村庄,除少数建于唐宋时期外,多数建村于明代,村名多以人文特点和军事活动命名。 老村名承载着一个村的起源和演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北格村、南格村据北格村、南格村几位耄耊老人提供的传说和两村最初迁居的姓氏谱牒世系,南格村最早迁居的姓氏为张姓,至今二十一世,约在明初从河北省清河县迁来。 北格村最早迁居的姓氏为和、解两家,约在元代后期迁来。
元末明初,北格村与南格村为一个村,因居太原县、榆次县、徐沟县三个产粮县接壤的中心,又近于太原城,农村以粮食交易为首要的商贸活动,北格村在当时即为太原城南的一个粮食交易集市。 到明代前期,在现在的南格村西位置逐步建起一条新街,粮食集市更加繁荣。 北格曾称新街镇,明代中期,潇河发洪水,洪水从新街镇中部偏南的魁星阁附近把新街镇冲开为南北两块,分为两村,阁北为北阁镇,阁南为南阁村,后演变为北格、南格,据以起名为新街镇的新街也遭淹没,至今南格村北仍有称河漕地的耕地,村西有称新街地的耕地。 到了清代,随着京西官道的建成,粮食交易市场移到北格镇逐步建成的青龙街上,使其成为繁华的商业一条街。北格正街与南面官道上的牌楼、北面的马鞍桥及村中与四周的七座寺庙、一座阁和四个砖窑,形似青龙,故称青龙街。北格古镇因位于太原、榆次、徐沟三个产粮县接壤的中心,从明代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 一直是太原城南的一个重要的粮食集散地,也是太原城内居民的一个重要的粮、油供应地。 当时,北格青龙街有十五家粮店,前店后厂,共有六十余家商业店铺,成为繁华的商业一条街。京西官道穿村而过,不仅市场繁荣,而且知名度较高。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康熙帝西巡到北格,书“秀眉”二字,赐耆老马电。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农历闰八月初八,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挟光绪帝西逃,路经杨家堡、大马、殷家堡、小马、嘉节、小店到北格,并在北格南头韦记旅店打尖后南行。北格也是原太原县办学较早的一个镇。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七月,废科举,兴学堂,北格有全县创建的四所蒙学学堂之一。 1919 年,北格设立一所高小,称太原县三高。 1948 年前,在以教师为公开身份的地下共产党员教育引导下,“三高” 有百余名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
1956 年,北格成立初级中学,是太原市农村第一批初中之一。西北格村西北格村,刘姓人口最多,明代以来世居西北格村至今已至二十二代。西格村和北格古镇原为北格村的一个闾 (古时二十五户为一个闾),到 1954 年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才分开,西格因位居北格西,故称西北格村,简称西格村。该村从 1969 年集体办起弹簧厂,到现在有八家私营弹簧厂,三十五年来,弹簧制造业长盛不衰。小北格村小北格村,从古至今以武姓为主。 据村中老人们回忆,传说武姓于明代洪武年间从洪洞大槐树底迁来,至今二十三代,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该村原名为上北格村,后因相对于北格村较小,又位于北格村北边,逐渐演变成小北格村。流涧村在流涧村老年人中有“先有六祖寺,后有流涧村”的传说。 据明嘉靖《太原县志》记载,六祖寺在县东十五里刘监村,金大定四年(1164年)僧明真建,元至元元年(1264 年)僧桂堂重修,至正十八年(1358 年)废,明朝洪武十七年(1385 年)僧惠空重建。 此寺已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拆毁,2010 年开始重建。流涧村得名,是和涧河有关。 从榆次北山而来的涧河,经小店西入汾河,约在元末明初,小店村在红寺道筑涧河坝把涧河逼向南流,经流涧这个地方,到北格附近入潇河,流涧村建村,因位在涧河流经的河道附近而得名流涧村。 京西官道把六祖寺与戏台隔开,寺在西,戏台在东。 戏台毁于寺之前。
流涧村是有名的“流涧葱”的产地,这里生产的大葱,刀一切就崩成丝,味美、味长,远近闻名,可惜现已绝种。梁家庄村梁家庄村现在没有梁姓人家,不是以姓得名。 据村中老年人传说,梁家庄是因明代有一梁姓财主来此“扎桩”得名。 “扎桩”即划定地界,扎上木桩,为种地者标出田地四至,以便计算面积。辛村辛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明、清时曾为太原县的第一大村。 明嘉靖《太原县志》记载:“柳盗跖宅,在辛村,今人呼为柳家窝。 跖,春秋时大盗,年九十而死。 ”辛村旧址在村西南寺地,旧址处有一寺庙名植福寺。据清光绪《续太原县志》记载:“植福寺在辛村,始建自唐。 ”辛村原名已无可考,但它最晚建于唐代确有记载。 五百年前,先民因常遭潇河洪水冲刷淹塌,迁至今地,取名新村,因念重建家园之辛劳,改称辛村。郜村《辞海》解郜字,“周文王子封于郜,子孙以为氏”。 故郜村现在虽没有郜姓,却是以郜姓为村名。传说在元代,郜村系郜姓人家建村,至明代洪武至永乐年间,任、赵、王、张等姓氏迁来郜村,郜姓人家不知什么年代迁住榆次郭村,所以,现今郜村却没有郜姓。
郜村曾有一老宅院大门的门额横匾为“祖孙父子叔侄登科”,赞誉一家三代举人。张花村传说,村内张姓是从汾西花塔村迁来,取姓氏张字,花塔的花字,名张花村。 又传,因张姓人家在此建有花园得名。另据传说,张花村在明洪武年前,地处潇河以南,“洪武年间大水淹,潇河退到张花南”,时至今日,张花村仍处于潇河北。张花村从 1959 年到 1977 年,种植中药材六十余亩,中药材品种达六、七十种,并成功试种名贵药材杜仲、天麻等,成为远近闻名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张花营村据清康熙《徐沟县志》记载,张花营村在清代为徐沟县五个军屯之一。 “自井田废而用召募,凡戌兵所在,类多立屯。 然屯之名有军屯,有民屯,名虽不同,总之皆以田给饷,缓则负耒,急则荷戈,兵也,实则民同。 ”张花营村既为军屯,又筑堡寨,即军队安营扎寨、以田给饷之地,位处张花村西,故称张花营村。张花营村,原属徐沟县管辖,1948 年划给太原县,同时把太原县属的桃园堡村划给徐沟县。1952 年 3 月,张花营村在太原市农村率先办起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戴家堡村据该村李姓宗族保存的史料记载,该村李姓始祖为李万超。
明嘉靖《太原县志》记载:“李万超,太原人,幼孤贫,负贩养母,石晋时,从杜重威拒契丹,流矢贯手,拔矢复战,神色自若,屡立功,授路州团练使,太祖建隆初迁左骁卫大将军。 ”李氏至今已二十九世,据此推算,约在宋代,戴家堡村戴姓宗族犯法,幸有李万超报信,戴姓家族逃到祁县,后李万超被革职,落户于戴家堡村。 李万超两个儿子为防后患,一个儿子留在戴家堡村,另一个儿子迁居现在的洛阳村。 所以,戴家堡村原以戴姓得名,现在已无戴姓,而以李姓为众。戴家堡村 1971 年集体开办铸造厂,主要铸造铁锅、火炉等。 1984年私营暖气片铸造厂开始出现,到 1994 年,私营暖气片铸造厂先后达到十个,到现在私营暖气片铸造厂还有七个。南戴家堡村古时与戴家堡村为一个村,约在明代潇河发大水,洪水穿村而过,一村分为两处,南一处仍为戴家堡村的一个闾,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分为两个村,北面的仍叫戴家堡村,南面的称南戴家堡村。 现在两村之间的潇河湾还有叫房基地的耕地。南戴家堡村,1979 年集体办起铸造厂,铸造暖气片,1983 年开始兴办私营暖气片铸造厂,到 1999 年,私营暖气片铸造厂达到七个,现在还有私营暖气片铸造厂两个。侯家寨村侯家寨村,以侯姓得名,为清代太原县军屯九营十八寨之一。三贤村三贤村,古名断金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
明万历《太原府志·杂志》述:“榆次僧志超者,姓田氏,隋大业初出家,有异行,唐贞观中,云游至介休西南,山路险绝难度,超抱石逾之,俄有白兔前行,又见五龙奔出岩下,遂解化,世号‘空王佛’,赐其院曰‘空王寺’,寺前有池,时或遇旱,取其水祷之,辄雨。 ”三贤村老人们传说田志超曾在三贤村佛爷庙当善友,人称田善友。传说,古时的一天,有两位老人路经村北,远远望见路旁金光闪烁,近前一看,竟是一根金条,于是两位老人拾起后,谁也不愿独享,互相推让不休。 正在这时,迎面走来一位肩扛锄头的银须老者,见二位因根金条推让不休,就微笑着说:“君等何必为此事而礼让不休呢? ”于
是放下锄头,用食指对着金条轻轻一敲,金条便断成两截,银须老人示意二人各拿一截,二人坚决不肯拿,却把两截金条抛向东西两地,三位老人哈哈大笑飘然而去。 后人感念三位老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将村名起为断金村,后又改称三贤村,以称颂三位贤人。明清时,太原县东南有个断金乡,这个乡就是以断金村名为乡名。据清康熙《徐沟县志》记载,徐沟县“本清源县之徐川镇,金大定中因耆民言,遂东割平晋县断金乡一十三村;西割清源县梗阳乡一十一村;南割榆次县西管乡四村置为县。 ”同过村同过村村名与潇河有关。《新唐书地理志》:“太原郡有河十八,其一名曰洞涡”。 《魏书·地形志·晋阳》云:“同过水出木瓜岭,一出沾岭,一出大廉山,一出原过祠下,水皆合道,故曰‘同过’。 ”洞涡水谐音亦称同过水,古时常因洪水改道,据志书记载,洞涡河亦称同过水,现称潇河,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至清咸丰年间,曾七次改道。 其中,明嘉靖年间,潇河因洪水改道由今榆次使赵乡西荣村流经横河、流涧、同过至河滩村入汾。 清雍正年间,从侯家寨村南改道,经同过、三贤之间,东、西里解村南,西流到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