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峨歌

打峨歌是产生并广泛流传于太原市南部地区人民群众在修建房屋时的“打峨号子”。房屋修建打峨时,六七个青壮后生赤膊光膀,相向团团站立,手中牵一条粗绳,绳的另一端紧系着脚下一块巨石,全力拉起又随即掉下。还有一种形式是地面竖一大石桩,桩上鑲着一根根短粗木杷,打峨者抓住各自的木耙。用力把石桩抓起,随着石桩的落地,虚浮的土地被打出一条笔直坚实的沟渠。在劳动过程中,众人都会齐唱打峨歌,由领唱者高亢领唱打峨调后,依照打峨的节奏,七八个后生一起随声附和,整齐划一,简单明快,声震天宇。这种劳动形式一方面提高了劳动效率,同时又用歌声去除了劳动的疲劳,为单调的劳动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由于受到现代建造工艺的影响,这种传统的房屋地基打夯形式已逐步退出生产活动,打峨歌也面临消失的危险。

2010年打峨歌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刘卯生表演打峨歌

传承人刘卯生田间地头表演打峨歌

打峨歌歌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