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非遗产业园区让太原非遗活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资源丰富、人才荟萃的先天优势和独特魅力。目前,太原市有列入国家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7项,列入省级名录的83项,列入市级名录的135项,列入县级名录的310项,如晋剧、太原锣鼓、莲花落、苏式琉璃、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清徐背铁棍等非遗项目,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但目前存在资源分散、经费短缺、传承乏力、后继无人的现实困局。

市政协委员霍润农建议,太原市应建设集展示、交易、教育、研究、传承为一体的非遗产业园区,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

一是“大集团”投资。市委、市政府要出台最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打造“六最”营商环境,吸引国内一流的文化产业集团进驻太原,投资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园区要承担起“文化传承、旅游开发、商品交易、教育科研”四大功能,将其打造成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区、非遗作品的交易区、传统技艺的传习区、曲艺杂技的表演区和市民游客的休闲区。

二是“大手笔”规划。园区的选址要与文化景区、主题公园、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有效衔接;要与教育培训、产品展示、文化旅游、民俗演艺相结合,真正让太原的非遗活起来、动起来。

三是“大文化”引领。延伸全省的代表性非遗项目进入园区,相互交流、项目带动,使之成为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结合“互联网+”技术,建立网上非遗展示馆,通过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服务平台,实现非遗园区的扩容提质。 四是“大格局”支撑。在建立非遗作品展馆的同时,设置非遗项目制作体验馆,让非遗手工制作传承人在体验馆表演制作,让观众零距离体验非遗的文化魅力;加强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加强非遗保护传承的专项人才培养;不定期开展非遗文化学术论坛,提升非遗产业园区的文化品牌与知名度。